囤积是一种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然而当囤积超过了正常限度就成了过度囤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囤积的对象已经从物质发展到了信息,总是过度获取或不能丢弃当下用处和价值不大的信息资源。
人类的本质还可能是仓鼠!
图源:pixabay.com
这些年,关于人类本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鸽子和复读机之争不了了之,半路又杀出来个柠檬精和王境泽。
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人类的本质还可能是仓鼠!
人类囤积物品,就像仓鼠囤积粮食。双十一、女王节这种消费节日到来时高校里爆仓的快递,室友steam仓库里打折购入的库存游戏,你阅览器里从未打开过的未读图书,再加上那句著名的口号“囤书一时爽,一直囤书一直爽“……
其实,囤积是一种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然而当囤积超过了正常限度就成了过度囤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囤积的对象已经从物质发展到了信息,总是过度获取或不能丢弃当下用处和价值不大的信息资源。
例如,微信收藏了一大堆“深度好文“却没时间读,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却攒了几百条未读,收藏了一大堆表情包却不会一一使用,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有多少人转发收藏“一下“,但是事后根本不去看,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信息囤积的行为呢?
根据焦虑依恋理论,随着文化工业的形成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传播速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中信息太过繁杂,让人类产生对自己依恋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因此,人类对于信息的获取从使用价值转移到非理性的诉求上,希望通过囤积信息这种方式来缓解焦虑。
另一方面,囤积物质能够使得个体在社会群体中占有社会和生理资源需要方面的优势。它和个体的攀比、从众行为有关,这些行为使得处于缺乏客观标准群体中的个人能获得对自我的评价标准。
归根结底,囤积行为大部分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焦虑感有关。
为了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囤积行为,我们对某985高校在校学生展开了随机抽样调查,关注大学生信息囤积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
大学生到底多爱信息囤积?
大学生信息囤积现象虽较普遍,但从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一周收藏的信息并不多,收藏0-5条信息的学生比例最大。大部分学生出于自主获取信息或个人发展目的而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也在0-10个以内。
图1 该校学生一周收藏的信息数量
单从这一个问题来看,似乎该校学生的信息囤积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如果我们把一周收藏的信息和事后基本完整看过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如此。研究表明,事后会完整看完所有收藏信息的学生只占57.4%。也就是说,超过四成人都会收藏一些事后并不会去看的信息。
那么,那些事后会去看的信息,又是隔了多久才去看的呢?图2可见,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会在一天内去看那些囤积的信息,而且有将近三成的同学会拖延7天以上的时间再去看这些信息。
图2 收藏后查看信息的时间间隔
在 “囤积信息后不看” 的原因(图3)中,“忘记了” 是头号原因,也有超过半数人认为“没时间“也是原因之一,还有近四成的学生表示回看那些信息“很麻烦“、“懒得看“。
图3 信息收藏后不看的原因
个案访谈的受访者中,也有多人表示“收藏了不看“的原因在于收藏的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索性就不看了,并且每天都会看到新的想要收藏的信息,旧的就更抛之脑后了。
信息囤积的性别差异
我们的调查表明,信息囤积的表现与性别有关,不同性别的人在囤积信息数量、信息类型偏好、阅读的拖延时间、阅读方式上均有不同。
1)囤积信息数量:女生更容易囤积信息。男女在一周收藏的信息数量上略有差别,男生收藏的信息数量稍少于女生,男生出于自主获取信息或个人发展目的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也少于女生。
2)信息类型偏好:男女生对于更倾向于收藏哪类信息差异并不是很大,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对男生而言,倾向于收藏人际和情感关系处理类的多于收藏文艺娱乐类的,女生则相反。可见这届男孩子在锻炼求生欲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男女生收藏之后更愿意看的信息类型差异则较大,虽然大家都最愿意看本专业学科知识,但愿意看新闻社评信息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愿看品质生活安利类信息的女生比例也远高于男生。(图4、5)
图4 男女生更倾向于收藏的信息类型
图5 男女生收藏后更愿意看的信息类型
3)拖延时间:在较短时间内会去看的男生比例总体高于女生,而在一周后、一月内会去看的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可见女生比男生在阅读囤积的信息上更拖延。
此外,我们发现,信息囤积与物质囤积有正相关性,信息囤积较多的大学生物质囤积一般也较多,而且对物质囤积抱有更多的积极评价,即一周收藏网络信息越多的人,在生活中也越有可能更喜欢囤积物品,且目前囤有的物品也越多。
信息囤积会增加心理压力吗?
or 因为心理压力才囤积?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心理压力量表,得分越高压力越大。从基本数据来看,有57%的学生处于中度心理压力,18%的学生处于高度心理压力,说明大学生整体心理压力水平较高。
压力程度与信息囤积数量和阅读信息拖延时间均有关。压力越大的学生越倾向于收集更多的信息,其中有高度心理压力的学生一周收集30条信息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压力轻的同学倾向于在三天到一周之内看完信息;压力较大的同学拖至一个月及以后的信息比例较大。说明心理压力越大,信息囤积后的拖延倾向越严重。
从图6中可以看出,心理压力大的学生,特别是重度心理压力的人,倾向于收藏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闻社评等严肃信息的比例高于心理压力程度轻的人。而心理压力程度轻的同学,收藏文艺娱乐类、品质生活安利类等信息的比例要更高。
图6 压力程度和收藏信息偏好
此外,我们发现除了信息囤积,压力越大的学生,其物品囤积的倾向也更加明显。
虽然我们的数据结果显示,压力越大的学生越容易有囤积和拖延行为,但是在访谈中学生并不认为信息囤积会反过来增加 “负罪感“、“焦虑感“等心理压力,原因主要如下:
1. 信息囤积的成本很低,又很方便,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不收藏白不收藏“。
2. 信息囤积会给囤积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心理安慰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万一我以后用得到“的未来安全感;另一种是自己已经付出一定努力的自我安慰感,即“虽然看不看是另一回事,但起码我收藏了“。
3. 囤积者实际上对囤积的信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大部分囤积的信息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看了锦上添花,不看也并不会怎么样。
当代大学生为何要囤积信息?
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于自我认识及评价不清,想要通过信息囤积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寻求自我提升和个人发展。
从前文图4、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受试学生而言,无论是最愿意收藏的信息类型还是事后最愿意去看的信息类型,占据榜单前两位的都是本专业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类信息。而且最愿意收藏的信息一题中,有78%的受试学生愿意收藏本专业学科相关知识,60%学生愿意收藏技能学习类知识,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
而且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也表示最经常囤积的信息类型是自我提升类和实用类信息。自我提升类信息有如何减肥、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提高气质和书单影单之类,实用类信息有日后有用的观点和新闻、送礼指南等。
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囤积行为是出于一种明显的自我提升心理,而在收藏这些信息时他们也潜意识地赞同、接受了这些信息蕴含的评价指标,比如减肥类的信息暗含了对瘦削身材的正面评价,如何养成好习惯、好气质类信息蕴含了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好习惯、什么气质才是好气质等评价指标。通过收藏大量的信息,他们不断地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并根据这套体系去寻求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信息囤积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安慰,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撰文 | 凌佳欣 任雯缨 谢家彬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责编 | 李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图编 | 谭雁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研究生)
制版编辑|皮皮鱼